课程设计原理
基于CLIL(内容与语言整合学习)理论,课程包含60%学科知识内容和40%语言训练。每节课围绕一个恐龙学主题(如物种分类、灭绝理论),先通过可视化资料输入专业词汇,再引导用英语完成从句子到段落的写作任务。例如在'掠食者适应性'单元,学生需用比较级结构描述暴龙与迅猛龙的狩猎策略差异。
写作技能培养
重点训练三种文体:1) 说明文:准确描述恐龙解剖特征,要求使用被动语态(如The skull was equipped with...);2) 议论文:针对'冷血动物说'争议收集证据并表达观点;3) 创意写作:以第一人称撰写恐龙日记。特别设计'化石报告'写作模板,包含年代测定、地层位置等科学写作要素。
跨学科连接
结合地理知识分析大陆漂移对恐龙分布的影响,用条件句进行假设(If Pangea hadn't broken apart...)。引入数学统计,让学生用英语表述'体型与灭绝率相关性'的数据图表。考古发现新闻(如2023年云南恐龙足迹)作为实时教学素材,培养学术英语阅读能力。
几个练习句子
Tyrannosaurus rex wa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land predators in history.
霸王龙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陆地掠食者之一。
By comparing dinosaurs and modern birds, scientists found evidence of evolution.
通过比较恐龙和现代鸟类,科学家发现了进化证据。
This fossil preserves details of the dinosaur's skin texture.
这块化石保存了恐龙的皮肤纹理细节。
The asteroid impact theory explains the Cretaceous extinction event.
小行星撞击理论解释了白垩纪灭绝事件。
Paleontologists used 3D technology to reconstruct dinosaur gaits.
古生物学家使用3D技术重建了恐龙的步态。
结论
本课程通过恐龙主题实现语言学习与科学素养的双重提升,其特色在于:1) 真实学术语料的应用;2) 多维写作任务设计;3) STEM元素的有机融合。建议教师使用'思维可视化工具'辅助写作构思,并建立恐龙词汇库(如herbivore, sediment, cladistics)供学生反复调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使写作准确率提升40%(剑桥大学语言中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