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理设计
基于'内容与语言整合学习法'(CLIL),将古生物学知识作为语言载体。每天设置不同主题场景:第1天恐龙博物馆导览(基础问候语),第3天化石挖掘现场(工具名称/动作指令),第7天史前生态模拟(食物链描述)。每个场景包含20个核心词汇和5种基础句型,通过AR技术实现可视化学习。
认知科学依据
哈佛大学研究显示,叙事性能提升43%的记忆留存率。恐龙主题具备天然故事属性,其鲜明形象(如暴龙VS三角龙)便于建立词汇联想网络。课程设计遵循'5分钟注意力法则',每段学习内容都对应具体考古发现,例如在讲解颜色词汇时关联中华龙鸟化石的羽毛色素分析。
文化教育价值
课程同步传授科学思维方法,在'恐龙命名'单元融入词根教学(如-saurus表示蜥蜴),在'灭绝理论'讨论中引入条件句练习。特别设计亲子协作任务,如用英语完成恐龙拼图,既培养语言能力又增进家庭互动。结业时可获得双语版'古生物研究员'证书。
几个练习句子
T-Rex has sharp teeth
霸王龙有锋利的牙齿
We found dinosaur fossils
我们发现了恐龙化石
This brachiosaurus is eating leaves
这只腕龙正在吃树叶
Dinosaurs lived in Jurassic period
恐龙生活在侏罗纪时期
Please pass me the digging tools
请把挖掘工具递给我
结论
该课程突破传统英语教学框架,通过跨学科设计实现三重收益:掌握200+基础词汇和日常会话能力,了解古生物基础知识,培养科学探究兴趣。建议每天学习90分钟并配合实体教具使用,7天后可达到CEFR Pre-A1水平。教育机构可借鉴其'知识包裹语言'的模式,开发更多主题化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