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原理
基于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通过'可理解性输入'原则构建学习场景。每个单元设置故事线(如'寻找恐龙医生')自然融入目标语言,词汇复现率严格控制在8-12次区间。采用TPR(全身反应)教学法,儿童通过模仿恐龙动作强化记忆,如stomp(跺脚)对应雷龙步态。
主题内容架构
30天课程分为6个知识模块:1)恐龙家族(15种常见恐龙英文名称及特征)2)史前环境(火山、沼泽等地形词汇)3)生存技能(求助、分享等社交用语)4)科学探索(基础数词/颜色/形状)5)团队任务(方位介词运用)6)终极挑战(复合句表达)。每天学习时长控制在25分钟符合儿童注意力曲线。
跨学科知识融合
课程巧妙融入古生物学常识,比如解释'为什么梁龙不吃肉'时引入herbivore(草食动物)概念。通过制作'化石拓片'手工活动学习材质词汇(clay, plaster)。恐龙尺寸对比游戏自然习得比较级(T-rex is taller than...),实现语言与科学的双重复合学习。
几个练习句子
The T-rex is eating leaves
暴龙正在吃树叶
Triceratops has three big horns
三角龙有三大只角
We found dinosaur eggs on the island
我们在岛上发现恐龙蛋
Stegosaurus' plates look like a roof
剑龙的背板像屋顶
Pterodactyls are flying above the volcano
翼龙在火山上方飞翔
结论
本课程突破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将语言要素有机融入恐龙探险叙事,通过多感官刺激实现自然习得。建议家长每日陪伴学习15分钟,利用课程配套的AR恐龙卡片巩固记忆。关键学习效果发生在第18-25天,此时儿童会出现明显的语言输出突破,建议持续鼓励。